Indexed by:
Abstract:
关于高等院校教师的激励问题,虽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针对高等院校教师激励问题中因素替代性与互补性的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突破了以往以经验总结为主的作法,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教师激励问题中因素替代性互补性的表现形式与规律,以及因素替代性与互补性对高等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影响,系统分析因素替代性与互补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有助于高等院校建立新的教师激励模式,提高高等院校教师的激励效果。该研究不仅有理论上的进步,而且对指导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完善对教师的激励实践也有意义。依据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高等院校教师激励需要因素替代性研究、工作绩效及激励目标替代性分析、激励资源替代性互补性分析与激励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激励方式替代性分析与公平分配问题等。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创新性成果是:(1) 提出激励需要因素替代性存在的基础是各激励需要因素中都含有经济性激励需要因素和非经济性激励需要因素成分这一共性特征,构建了高等院校教师激励需要因素与其它激励因素相互替代、作用分析模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定性替代与互补性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和规律,为高等院校提高教师激励的针对性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研究高等院校教师在生存、关系、权力等方面的需要,确定了高等院校教师的激励需要因素,即报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能力因素、权力因素等。建立了高等院校教师激励需要因素与其它激励因素相互替代作用的定量分析模型,以经济性激励需要因素、非经济性激励需要因素、努力程度、绩效水平为例,分析了激励需要因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及其与其它激励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定义了激励方式替代率等概念,并使用它分析了不同激励方式的替代性。还研究分析了报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能力因素、权力因素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高等院校教师激励需要因素替代性与互补性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高等院校对激励资源的合理调配,以缓解激励资源的紧张状况或稀缺现象。(2) 提出了绩效替代性的本质是各工作绩效指标中包含了教师劳动这一同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绩效评价替代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评价模式下教学科研替代性的形式与特征,为高等院校如何实现教学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析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绩效替代性存在的基础,引入了绩效替代率的概念,建立了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绩效评价替代性分析模型。研究表明,高等院校教师都希望自己占有优势的工作绩效在总绩效评价中能够更大程度地替代不占优势的工作绩效。不同评价模式下教学科研替代性的形式与特征也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绩效替代率变化范围上。理论分析模型表明,高校管理部门调整绩效替代率变化范围,可以引导教师工作努力的方向。如果绩效替代率变化范围变小,会使教师将教学科研的绩效指标两方面兼顾,以确保落在替代率变化范围以内,满足管理部门对教学科研绩效水平的最低要求;反之,将会使教师集中发展某一方面的绩效指标,即其占有优势的工作绩效,以增加总的工作绩效。替代率可以通过权重来进行调整。(3) 研究分析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类激励资源的替代互补性关系,构建了高等院校教师激励资源利用的博弈模型,阐明激励资源替代互补性关系的作用机制,为高等院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激励资源提供了理论帮助。针对激励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现有的文献还很难看到。本文把激励资源分为物质类激励资源和精神类激励资源,对应于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由此将激励方式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刚性比较强,精神激励的柔性比较强,充分认识这一特征,能够更好地建立起适应性较强的激励机制;另外,精神激励资源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常容易被管理者忽略。通常高等院校的管理部门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挂钩,这样在教师对激励的需求上就表现出二者的一致性。本研究把高等院校激励资源的互补性分成弱互补性与强互补性,它是在替代性的基础上定义出来的,因此可以说互补性研究是替代性研究的延伸。通过研究,构建了激励资源合理使用的博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等院校管理部门采用激励资源弱互补性政策与强互补性政策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如一直使用强互补性政策,学校的激励资源支出会迅速增加,导致学校不堪重负;一直使用弱互补性政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则难以充分发挥。(4) 提出了收入分配方式存在替代性的基础是现实的收入分配方式具有模糊性和重叠性,建立了组合分配方式下收入分配博弈决策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收入分配方式的替代性与教师的奖酬公平感之间的关系,为增强高等院校教师激励的效果提供了理论参考。针对激励过程中的问题,从高等院校教师激励的角度来研究激励方式的论文还非常少见。由于分配方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分配的效果,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本文在限定激励资源为经济性激励资源的前提下,讨论了教师收入分配方式的几种基本类型和组合形式。从连接需要和行为结果的中间心理过程这个角度来研究激励问题,分析了教师奖酬支付方式与激励强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对奖酬的期望、怎样决定付出努力的程度、教师对奖酬的公平感等。在高校教师激励模式(图1-1)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期望理论与公平理论研究的结果,并结合效用理论,能够更为清楚地说明激励方式的替代性与教师的奖酬公平感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建立了组合分配方式下收入分配博弈决策模型,分析了组合分配方式下收入分配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高等院校与教师面临的风险、成本、收益、教师的效用等,给出了组合分配方式下收入分配强度变化范围与这些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最后,通过实证调查,阐明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一致性。
Keyword:
Reprint Author's Address:
Email:
Basic Info :
Degree: 管理学博士
Mentor: 汪应洛
Student No.:
Language: Chinese
Cited Count:
WoS CC Cited Count: 0
SCOPUS Cited Count:
ESI Highly Cited Papers on the List: 0 Unfold All
WanFang Cited Count:
Chinese Cited Count:
30 Days PV: 6
Affiliated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