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ed by:
Abstract:
摘 要
目的:
了解陕西育龄妇女孕期膳食营养特点和模式及儿童出生体重分布特点,探索可能减轻低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的食物种类、膳食模式类型以及相关营养素,为改善陕西新生儿出生体重提供孕期合理化膳食营养建议。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7-11月在陕西开展的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取最近一次怀孕日期在2010年1月-2013年11月期间的妇女及其子女,对母亲进行孕期膳食调查,采用半定量膳食频率问卷收集各食物食用频率及分量的数据,以及相关社会人口学等信息,同时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本研究从中选择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且年龄为0-1岁之间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将食物摄入频率转化为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考察膳食营养状况;根据因子分析鉴别主要膳食模式;潜在类别分析(LCA)研究影响膳食模式分类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出生体重的描述按体重分为两种分析,一是按连续性变量,即出生体重(g);二是按分类数据,包括低出生体重儿(LBW)、巨大儿、小于胎龄儿(SGA)和大于胎龄儿(LGA)。利用广义线性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3个调整模型并分层分析母亲孕期食物、营养素摄入量以及膳食模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符合要求的孕妇共15980例,年龄17~47(27.6±4.5)岁;城镇妇女3835人(24.0%),农村妇女12145人(76.0%);陕南地区4395人(27.5%),陕北地区2796人(17.5%),关中地区8789人(55.0%)。新生儿中男婴8501例(53.2%),女婴7479例(46.8%);月龄0~12(6.6±2.6)个月;体重1050~6250(3279.9±454.6)g。<2500g的新生儿783例,占比4.9%,>4000g的703例,占比4.4%;SGA发生率为14.7%,LGA发生率为7.6%。
1. 孕期膳食食物与新生儿出生体重
各类食物中,蔬菜、水果、谷类每周摄入频率较高,肉类、鱼虾蟹贝类、蛋奶类每周摄入频率较少。城乡妇女在豆类、蔬菜、菌澡类、水果、肉类、乳类、总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上有差异(P<0.05),农村妇女水果摄入频率高于城市,其余食物种类摄入频率低于城市。陕南、陕北、关中地区妇女在谷类、薯类、蔬菜、菌澡类、水果、肉类、乳类、总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上有差异(P<0.05),陕北地区妇女薯类摄入频率高于其它两个地区,其余食物种类摄入频率均较其它两个地区低,特别是动物性食物的摄入。相较AGA组孕妇,能量类食物(如谷类、薯类、小吃甜饼、速食)以及畜禽肉类、坚果,LGA组摄入更多,SGA组摄入更少;而豆类、乳类、蔬菜、水果等,LGA组与SGA组均较AGA组孕妇摄入更少。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孕妇推荐摄入量比较,陕西育龄妇女孕期畜禽类、鱼虾类、蛋类、奶类每日摄入量较低,未达到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中值(P<0.05)。只有蔬菜、水果、豆制品满足推荐摄入量,而谷类摄入为552g/d,超过推荐量152g。
未分层时,妇女孕期动物性蛋白食物的摄入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孕妇各动物性蛋白来源食物的总量每周多摄入一次,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增长3.0g左右(95%CI:1.09-5.39)。妇女孕期谷类、豆类、饮料摄入也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地区分层中三个地区(陕南、陕北、关中)、农村以及生育女童孕妇中,妇女孕期动物性蛋白食物的摄入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一定的正向促进关系;而在城市以及生育男童孕妇中,未显现出相同的结果。对于动物性以外的其它食物,在男童母亲中,谷类、豆类摄入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薯类摄入却降低出生体重,在生育女童母亲中未显示相同结果;农村妇女,孕期谷类、豆类、坚果、饮料摄入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薯类摄入可降低出生体重,城市妇女,孕期坚果摄入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谷类、薯类摄入可降低出生体重;陕南地区,妇女孕期豆类摄入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饮料摄入可降低出生体重,陕北地区,妇女孕期豆类摄入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但薯类、速食摄入可降低出生体重,关中地区,妇女孕期谷类、豆类摄入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
2. 孕期膳食模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
本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4种孕期膳食模式:“素食模式”、“均衡模式”、“传统模式”、“加工模式”,素食模式为主导膳食模式。LCA分析发现,城市妇女较多的选择均衡模式,农村妇女较多的选择传统模式;陕南地区妇女多以均衡模式与加工模式为主,陕北地区妇女多以素食模式为主,关中地区妇女多以传统模式为主。
进一步探讨膳食模式与新生儿出体重的关系发现,在未分层以及分层后的农村和关中地区中,孕妇越倾向于高“素食模式”型饮食,子代越易出现低出生体重,且关中地区,“传统模式”型饮食得分较高的孕妇子代低出生体重发生的风险也增加。在农村妇女中,高得分“加工模式”型饮食是低出生体重发生的保护因素,但陕南地区妇女,高得分“加工模式”型饮食是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危险因素,陕北地区妇女,高得分“均衡模式”型饮食是低出生体重发生的保护因素。
3. 孕期膳食营养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
本研究发现,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基本在推荐值范围内。总体上,蛋白质所占比例偏低,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偏高。孕期能量、脂肪摄入基本满足需求,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仅为RNIs/AIs的68.0%左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均为RNIs/AIs的100.0%以上。维生素A、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较为严重,维生素A摄入量与RNIs/AIs的比值低于70.0%,维生素B12与RNIs/AIs的比值仅为57.7%,叶酸摄入不足的比例达46.5%,仅尼克酸(维生素B3)平均水平超过RNIs/AIs。各类矿物质中,钙、锌的缺乏较为严重,未达到RNIs/AIs,研究对象钙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的比值仅为61.4%,锌仅为RNIs/AIs的44.3%,磷、钾、钠、镁、铜、碘摄入量均超过推荐值,其中以磷和钠过量摄入最为突出,其摄入量分别为RNIs/AIs的142.6%和136.5%。
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未分层时,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妇女孕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叶酸、钙、镁、铁摄入量呈正相关。在城市妇女中上述关系依旧存在;而农村和陕南地区中,除上述营养素外还显示出妇女孕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锌摄入量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陕北地区,妇女孕期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C摄入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中地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妇女孕期维生素B6、维生素C、锌摄入量呈正相关,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呈负相关。按出生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组后进一步分析营养素摄入对出生体重影响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无论分层与否,以下营养素摄入可减少SGA发生风险: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2、钙、铁、镁、锌,而碳水化合物摄入可增加SGA发生风险;妇女孕期蛋白质、叶酸、铁的摄入量与LGA发生呈负相关,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LGA发生呈正相关。
结论:
1)陕西育龄妇女孕期的膳食结构尚不均衡,以肉类、鱼虾蟹贝类和蛋奶类摄入不足为突出的膳食问题,同时存在谷类摄入过量,导致营养素摄入不均衡。碳水化合物、尼克酸(维生素B5)、磷、钾、钠、镁、铜、碘基本能满足营养需求,而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2、叶酸、钙、锌摄入严重不足。
2)妇女孕期增加动物性蛋白食物及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的摄入可能减少低出生体重发生的风险,增加薯类、小吃甜饼、饮料、速食摄入可能增加低出生体重发生的风险。
3)妇女孕期膳食模式表现为素食模式、均衡模式、传统模式和加工模式,以素食模式为主。孕妇越倾向于素食模式或传统模式型膳食,子代越可能出现低出生体重,而均衡模式型膳食可能保持出生体重在适宜范围内。
4)妇女孕期增加动物蛋白质、维生素A、叶酸、钙、镁、锌和动物铁的摄入在降低异常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上可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包括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SGA)和大于胎龄儿(LGA)。
5)膳食食物、营养素摄入量及膳食模式均存在城乡及地区差异,农村及陕北地区的妇女孕期膳食营养状况较差,应作为孕期膳食干预的重点对象。
关 键 词:膳食营养;膳食模式;出生体重;孕期;陕西
论文类型:应用基础
Keyword:
Reprint Author's Address:
Email:
Basic Info :
Degree: 硕士
Mentor: 党少农
Student No.:
Year: 2018
Language: Other
Cited Count:
WoS CC Cited Count: 0
SCOPUS Cited Count:
ESI Highly Cited Papers on the List: 0 Unfold All
WanFang Cited Count:
Chinese Cited Count:
30 Days PV: 1
Affiliated Colleges: